上海“网红警察”:流量漩涡中的坚守与抉择 镜头下的执法日常
10-13 HaiPress
傍晚5点,上海南京东路人潮如织,不断向外滩江堤方向涌动。民警徐懿从南京路步行街巡逻至中山东一路路口,一眼便瞧见对面成排架起的长焦镜头——是专门来拍网红警察的博主。她无视了镜头,按照自己的工作节奏,继续巡逻任务。
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,多位参与大客流安保、交通管理的上海公安民警再次成为社交媒体博主们追逐的对象。从“外滩活地图”黄俊上脱口秀节目登上热搜,到徐懿因一张骑行巡逻照片刷屏社交媒体,再到日常执法视频爆火的“卷卷交警”朱石瑜,这些基层民警凭借颜值和专业执法服务在网络上走红,无处不在的镜头成了他们工作的常态。
流量涌来,带着赞赏、好奇,也夹杂着审视、质疑。这些基层民警突然被推到了一个微妙的位置:既是执法者,又成了公众人物;既可以借流量让更多人理解警察这个职业,又怕被流量裹挟,影响日常工作,模糊职责边界。
徐懿与流量的邂逅颇具戏剧性。去年“五一”,一段她骑自行车在南京路步行街巡逻执勤的短视频,连带“外滩最美交警”的标签,刷屏社交媒体。她是上海市公安局黄浦分局南京路步行街管理中队的民警,被镜头捕捉的画面只是她和同事们节假日大客流安保工作的日常。每次提及,徐懿都会认真纠正:“我是治安民警,并不是交警。”但追逐流量的博主和网友们并不在意这样的细节,会在视频下方打上各种能触发热搜的关键词标签。
免责声明: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。 本站所有资源全部收集于互联网,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,如有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等,请给我们留言。